李贽与朋侪“日以读书为事”

来自版块 问答
244
0
明万历九年(1581年)的初夏,李贽兑现4年前同耿氏兄弟许下的信誉,弃官回到黄安(今湖北省红安县)。直到李贽好友耿定理去世前,这段时间应该是李贽暮年最欢乐无忧的日子。
来到黄安后,李贽寓居于耿定向在五云山为他构筑的天窝山房,并在此著书立说,《老子解》《庄子解》等作品是这一时期李贽的紧张论著。除在五云山著述,李贽也时常与耿定理、周思久等挚友饮酒作乐、踏春出游。《初到石湖》形貌:“皎皎空中石,结茅俯青溪。鱼游新月下,人在小桥西。入室呼尊酒,逢春信马蹄。因依如可就,筇竹正堪携。”正由于“因依如可就”,李贽也免不了同挚友论学。黄宗羲《处士耿楚倥老师定理》纪录:“卓吾寓周柳塘湖上,一日论学,柳塘谓:‘天台重名教,卓吾识真机。’”
温馨转瞬即逝。李贽的“胜我之友”耿定理忽然撒手尘寰,而他正是李贽千里迢迢弃官奔赴黄安的动力,《哭耿子庸四首》这组诗情深意切地表达了李贽对他的缅怀。1585年,李贽移居麻城。
阅读李贽的著作,就会倾慕他的朋侪。对待朋侪,他始终褒扬称赞,也始终怀着感恩的心。朋侪的些许善意,他都记得一清二楚,写进他热烈的著作中。朋侪在李贽的一生中,尤其是暮年,如同一束光,暖和并伴随着李贽。
在曾中野、周思久等人的资助下,李贽在麻城站稳了脚跟,后寓居于龙潭湖芝佛院。此时麻城发生严峻灾荒,李贽从前好友邓石阳的宗子邓鼎石新任麻城县令,专程写信向李贽讨教救灾方法。固然李贽早已由于头脑不同等而与其父分道扬镳,但是他仍旧写作《复邓鼎石》为其出策划策,并对邓鼎石实时想办法接济灾荒的举动表现赞赏。终极,麻城惊险渡过此次灾情。
李贽于芝佛院期间,一方面继承读书与创作作品,另一方面举行开坛讲学,借此时机交友同舟共济的朋侪,如梅国桢、梅澹然、杨定见、刘近城、(僧)无念等人。袁中道在《李温陵传》中回想李贽与朋侪们“闭门下键,日以读书为事”。因李贽日夜做学问,加之为官时廉洁且辞官后已无俸禄,他的生存非常贫苦,暮年多倚赖师友接济。好比挚友李世达闻讯后千里赐俸,李贽甚是感激,在书信《复李渐老书》中写道:“数千里外山泽无告之老,翁皆得而时时衣食之,则翁之禄,岂但仁九族,惠亲朋已哉!”
1590年,李贽代表作《焚书》刊刻发行。次年,李贽到武昌黄鹤楼,不承想竟遭到道学之徒的围攻,幸有湖广布政使刘东星的掩护,李贽得以安然无恙。在刘东星的安排下,李贽居住在武昌会城,今后刘东星时常约请李贽入衙讨论学问,所谓“磨难见真情”,二人很快结为朋侪。然而,刘东星即将升任就职他地,李贽在二人分别后一口吻写下了8首诗作,朴拙感谢刘的相助之恩,充实肯定他的政治才气,衷心祝愿挚友统统顺遂。
李贽在武昌时,另一挚友梅国桢领命弹压宁夏“兵变”。历时数月,梅国桢来信报捷,李贽写信《与梅衡湘》嘱咐“外之为言,非系之也”,提示他对待少数民族应接纳宽容态度。梅国桢收到李贽信后也再次复书,表达对李贽身材状态的关心、对李贽著作《焚书》的歌颂及对那些毁谤李贽之徒的鄙夷。
李贽与梅国桢友爱极深,还体现在李贽非常关照梅家子弟。梅国桢官运亨通,连续在河南、浙江、山西等地任职,事件繁忙,归家成了一种奢侈。恰逢李贽赋闲,天然替挚友担起了责任。梅国桢之女梅澹然年轻丧夫,选择佛教以排解苦闷,后又毅然出家读经信佛,在她的影响下,梅家其他子弟如明因等人也向往佛法。因李贽对佛法有独到看法,她们经常讨教于李贽。这种举动天然无法被理学家所担当,便编造谎言诋毁李贽与一众女子。然而,颠末长时间的相处,李贽早已与她们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,天然不答应她们被谎言诽谤。他既写信《与明因》对她们举行关心安慰,又写下《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》驳倒理学家,发出了“谓人有男女则可,谓见有男女岂可乎”的期间强音。
“日月湖中久,时闻冀北音。鸿飞如我待,鼓翼向山阴”(《夜半闻雁·其四》)。李贽应刘东星之邀前去山西沁水。一别数载,二人天然把酒言欢,“坪上无花有酒钱,谩将沽酒醉逃禅”。除夕夜上,李贽更是感叹:“烧灯炽炭红如日,旅夕何愁不易过。”
李贽旅居沁水一年余,又应老友梅国桢约请前去大同,二人在中元节时共登乾楼,远望远处风景。他的疲劳身心因山川熏陶和老友伴随,得到了极大安慰:“呼朋万里外,鼓掌层霄间。塞晚浮烟重,天空光阴闲。”
告别梅国桢后,李贽连续前去北京、南京等地与挚友相会,虽路途迢遥,但友谊值得……
能拥有这么多同舟共济的朋侪,是李贽人生中的一大幸事。末了也正如李贽所盼望的那样,他离世时是“落在好朋侪之手,此最难事,此余最幸事”。
(作者单元:福建师范大学)

使用道具 举报

全部评论 0

热文

所属版块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
说说你的想法......
0
0
0
返回顶部